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10/04 Week 4

Week 4 Competence Benchmarks in Grades 1-9 English Curriculum
             &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Guidelines

這週的主題是能力指標
這就讓我想到了一綱多本 又想到了 多元入學 而聯結到現在最多人討論的十二年國教

但有人清楚十二年國教了嗎?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分兩階段,其基本架構示意圖如圖1,前九年為國民教育,依「國民教育法」及「強迫入學條例」規定辦理,對象為6至15歲學齡之國民,主要內涵為:普及、義務、強迫入學、免學費、以政府辦理為原則、劃分學區免試入學、單一類型學校及施以普通教育。
    後三年為高級中等教育,將推動制定「高級中等教育法」,對象為15歲以上之國民,主要內涵為:普及、自願非強迫入學、免學費、公私立學校並行、免試為主、學校類型多元及普通與職業教育兼顧。主要涵義如下:
一、普及:針對15歲以上之國民,提供均等之教育機會。
二、自願非強迫入學:提供足夠且多元就學機會,但尊重學生與家長的教育選擇及參與權,不強迫入學。受教育,是學生的權利而非義務。
三、免學費:免繳學費,但仍須繳納雜費、代收代付費及代辦費。
四、公私立學校並行:採公立學校(國立、直轄市立、縣市立)與私立學校並行。對於獲學費補助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之辦學需同受嚴格監督與評鑑,以確保教學正常與辦學品質。
五、免試為主:國中畢業生75%以上免試入學進入高級中等學校(高中、高職或五專),但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保留招生區內少部分(0~25%)名額,以供學校採特色招生方式,經考試分發入學(採學科測驗)或甄選入學(採術科測驗)。
六、學校類型多元:學校類型包括高中(含實驗中學、完全中學、綜合高中)、高職、五專前三年、特殊學校及進修學校,另允許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七、普通與職業教育兼顧: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重視以學生中心的教學,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將提供國中畢業生依其性向、能力和興趣,升入普通高中、職業學校或五專之分流選擇,並分別施予適性的課程和教學,以使每個學生潛能都能獲得開展。


From: 教育部 十二年國教 基本內涵

從以前的聯考時代 到 基測 學測 推甄 指考 統測 還有繁星計畫 到現在的免試入學

從以前的六年國民義務教育 到九年一貫 又到現在的十二年國教

從以前一律的國立編譯館 到現在的一綱多本 南一 龍騰 佳音 三民

這樣就可以發現教育制度真的是一值不斷的在變動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政策都是越變越好
那就是見仁見智了

但是從前陣子北部家長最關心的北北基 到 現在大家還再爭論不休的十二年國教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有兩件事是在學生家長心中永遠不變的

我要孩子讀名校 & 我要孩子沒壓力

但是馬上就可以發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怎麼可能又要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人人在乎名聲 成績
卻又口口聲聲說為什麼教育政策怎麼改學生的壓力都還是一樣

其實很多教育相關的事情都在變
但是大家早已固定的想法卻都沒變

就拿十二年國教來說
政府提出免試就學區內登記高職高中來入學
馬上就有家長反彈 這樣不公平
或是要舉家遷移到好學區內讓孩子可以不用考試都能到人人心中的第一志願學校

有些學校也反對 怕學區內的學生不夠優 會壞了學校的名聲

所以就出現了特色招生
基本上特色招生在我個人的看法裡 不就是資優班考試嗎?
那就又是成績的問題了
成績的問題也就是壓力來源的問題

所以在這種狀況下 根本不可能 讓名校和沒壓力共存
換來換去的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

又有人說
十二年國教的免學費策略本意是要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不用擔心因為經濟問題無法繼續升學
又有人說 免學費策略 只會降低學生的求學精神 反而讓教育程度降低 浪費社會資源
可是
孩子不唸書 難道是"學費"的錯嗎?
繳了學費孩子就真的認真唸書了嗎?
我想 這都是態度的問題吧!

那大家怎麼不好好想想呢?
與其說"全面免學費"浪費人民納稅錢 那不然就"讓真的需要的人"免學費吧
多餘的預算還不如用來多聘請優秀的教師們 實行小班制教學
這樣不僅可以讓專業的老師們有發揮的地方
也可以讓每個孩子獲得更多的關注及幫忙
也能獲得更多學習的機會

或許讓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教育資源比決定到底要不要考試 怎麼考試 還來的重要吧
如果每個孩子都準備好了 態度都對了
還怕考試方式變來變去 教科書換來換去嗎?

所以家長們應該把他們的焦點轉向協助孩子學習 充實腦袋裡的知識
而不是只在成績上斤斤計較 你爭我奪
卻又口口聲聲說要孩子沒壓力

這樣才是教育該改變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